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1.1 福克e1:歼击机的横空出世
??提及歼击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尖尖的脑袋,凸起的座舱,灵巧的动作和喷火的航炮。的确,轻盈如燕的歼击机拥有华美的身姿,能在空中自如地翻着筋斗穿云越雾,凝聚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拥有惊艳的飞行速度、爬升速度和凶猛的火力,不仅是空中格斗的主力,还是轰炸机、强击机甚至巡航导弹的拦路虎,而且在对地攻击任务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飞机走向军用
??早在飞机问世之前,人类已经开发了飞行器—热气球,人们貌似也意识到这种长了翅膀的“魔鬼”无异于灾难,于是,在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中通过了《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907年重订后甚至成为公约,禁止各缔约国从飞行器上投射武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显然,这个公约已经成为现实与法律开的一个大玩笑。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之后,人们开始痴迷于这项新发明,飞机的稳定性能和飞行距离不断提升。在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中,飞机的军用价值首先便在侦察方面展现出来。相比传统的骑兵巡逻队和游击人员,飞机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取敌军数量、方向、建筑工事等重要情报。此时,只要自己的飞机没有故障,在空中飞行是非常安全的。地面防空武器还没有出现,敌方飞机也寥寥无几,偶尔相遇时,飞行员甚至会友好地打个招呼或者示威性地挥挥拳头,完全不必理会地面上热火朝天的战斗。
??然而,早在一战爆发前,英国人就预见到这种“互不干扰”的局面不可能维持太久。他们在《飞行队手册》中写道:“不应指望飞机将能不受阻拦地履行职责。在战争中,必须通过战斗去夺取有利条件。航空侦察是如此重要,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尽力阻止对方进行航空侦察。”
??原始空战
??事实证明,空战的确是不可避免的。原始的战争动机使巡逻机换上了便于识别敌我的颜色,飞行员们也开始互相投掷石块、小钢箭。富有创意的俄国空军飞行员还在飞机上加装了秘密部件,为空中战士增添了战斗力。例如,涅斯捷洛夫上尉在飞机尾部装了一把刀,在与敌方飞艇相斗时将其蒙皮划破,使其坠毁。此外,卡扎科夫上尉在飞机下部安装了一条钢索,钢索顶端是连有雷管的活动抓钩。飞越敌机时,抓钩可以挂在敌机上,然后引爆雷管,将其炸毁。在战斗应用中,这些原始武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但正是早期勇战者们并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空战格斗的雏形。
??大家可能会奇怪,当时已经有了枪炮,为什么不直接安装在飞机上,还要用这种笨拙的“空手道”方法呢?
??其实,早期飞行员的确想到把枪炮搬到空中,但遇到了诸多难题。由于飞行中风速大,而且发动机抖动厉害,手枪、步枪难以进行瞄准,命中率极低,警告意义远大于杀伤效果。对于高速飞行的飞机,沿飞行方向从机头前射出的子弹在理论上最具杀伤力,而当时的飞机多在机头上装有螺旋桨作为推进器,使用机枪发射子弹很难避开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片,即使对于少数非螺旋桨飞机,笨重的机枪也极大增加了机头重量,限制了飞行的高度与速度。法国人干脆直接把机枪抬到飞机上,由观察员从活动底座上直接射击,但敌方飞机只要飞在其上方或前方,机枪手便无可奈何。
??射击同步协调器
??这种粗糙的空战模式在1915年2月的一天改变了。那天,4架德军巡逻机正得意洋洋地返航,突然看到一架法国螺旋桨飞机,便仗着自己的数量优势开始接近并挑衅。可这架法国飞机更加勇猛,毫无半点躲闪之意。德军正惊诧好奇的时候,猛然发现对方的螺旋桨中间迸发出了子弹专有的黄色火花。转瞬之间,一架德国飞机在飞行员中弹后一头栽到地上,另一架飞机在燃料管中弹后凌空爆炸,余下两架飞机慌不择路地逃了回去。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完全无法想象每分钟数百发的机枪子弹如何穿过每分钟上千转的螺旋桨。但这种噩梦一直在持续,德军飞机相继被穿过螺旋桨的法国子弹所击中,吓得他们见到法国飞机后在第一时间就选择逃跑。终于,在1915年4月19日,一架发生故障的法国飞机在迫降后落到了德军手中,机枪的秘密才真相大白。原来,机枪就装在座舱前面,径直向木制螺旋桨瞄准,但面向着枪口的叶片由楔形钢片保护,子弹打中后可以转向而不损害桨叶,而穿过去的子弹就可以飞向敌机。气急败坏的德军马上把这套装备交给了当时为德国效力的荷兰人安东尼福克,要求他在48小时之内将一挺帕拉贝卢姆气冷式机枪安装到德国飞机上。福克是当时最好的飞机设计师之一,虽然从未接触过机枪和射击,但他的团队在规定时间内不仅完成了德军的任务,而且在技术上更胜于法国。福克发明了一套“射击同步协调器”。其中,螺旋桨轴上装一只双凸轮,凸起处正好正对着两个桨叶。当桨叶转到子弹射击的正前方时,凸轮操纵一个连杆抬起,控制机枪停止射击;当桨叶通过枪口时,凸轮回到原来位置,机枪继续射击。这样,机枪只在与螺旋桨不成一条直线时才发射,子弹可以穿过螺旋桨弧而不致击中叶片。驾驶和射击全部由飞行员完成,命中精度大为提高,后座的射击员也被取消。装有这套同步系统的m5k飞机被命名为福克e1。
??福克e1的最大速度为130千米/小时,升限高达3000米,一经使用便大显神威,将英法的飞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奥斯瓦尔德波尔克、马克斯伊梅尔曼、马克斯米尔希等德国飞行员都是驾驶着福克e1一战成名,并创立了各种空战战术,使德国很快建立了空中优势。因此,福克e1可谓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的战斗机。它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基本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模式。
??尽管德军在千方百计地保密,甚至不允许德军飞行员飞近前线,一架德机还是像“泄密”的法国飞机一样被俘获,于是英国、法国的飞机上都安装了类似的同步发射系统,相继推出了dh.2、科德隆g3和g4、纽波特10和斯巴德sv等战斗机。后来,德国又开发了福克e3型战斗机、阿尔巴特罗斯c1型双座双翼战斗机、福克dr.1型三翼战斗机等,在空中火力方面再次占了上风,也拉开了歼击机对攻时代的帷幕。
??福克简介
??德国在飞机方面的领先优势大部分要归功于荷兰人安东尼赫尔曼杰拉德福克。福克是一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和卓具天分的歼击机设计师,于1890年4月出生在荷属东印度的爪哇。上学时他学习成绩平平,但对机械兴趣浓厚,20岁就制造并驾驶过当时最快和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是把这架飞机献给自己祖国的荷兰军队,但却遭到冷遇。之后,法国、英国、俄国也相继拒绝了年轻又缺乏技术教育的福克。最终,福克得到了德国军方的认可和重视,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建立了福克飞机制造厂。他的聪明才智终于得到了充分发挥,被公认为欧洲当时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
??慧眼识珠的德国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14~1918年间,福克设计了近60种不同型号的飞机,包括被英国人称为“飞行剃刀”的d-8战斗机。德军飞行员在驾驶着灵巧的福克单翼机在空战中连连取胜,使英法等国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被称为恐怖一时的“福克式灾难”。据统计,在一战期间,福克一共为德军制造了3350架战斗机。法国人后来认识到福克的才能,专门给福克写信,以1000万美元的酬劳邀请他设计飞机,但德国情报机关截获并扣留了这封信。直到一战结束后,福克才得知此事。
??1918年德国投降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无法建造飞机或飞机发动机,福克飞机制造厂被迫解散,福克将装有发动机的数百架飞机引擎连夜偷渡回荷兰,成立了新的飞机公司,发展了f-2、f-3、f-4等民用飞机。1922年,福克移居美国,1939年病逝。福克公司共设计了各型飞机125种,曾为欧洲主力飞机制造公司之一,在1927~1933年间甚至统治了美国商用空运市场,但在残酷的市场打击下于1996年宣告破产。
??1.2 斗智斗勇斗技术:一战期间的空战战术发展
??如果说大炮比的是威力,导弹比的是航程,那么在歼击机战场上,除了性能以外,战术则在成败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蓝天上短兵相接,飞行员们以精湛的驾驶技巧、无畏的战斗精神开发出各种单机战术动作和多机合作方式,将歼击机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尾追迫降
??正如上文所述,初期的空战宛如孩童们的游戏。飞行员们用石块互砸,甚至相互撞击,并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1914年8月下旬的一天,英国皇家飞行队的三架巡逻飞机正在悠闲地飞行,突然发现前下方有一架德国飞机,便直接俯冲下去。三架英机中,一架在德机后方追赶,两架在德机左右方威胁,将其团团围住,吓得德国飞机只能一边向前飞行,一边朝地面方向躲闪。英国飞机见状更为激动,穷追不舍,直到逼迫越飞越低的德国飞机降落到一片树林里。得意洋洋的英国人洗劫了德国飞机,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掉。这种“牧童尾追小公牛”式的“挤压”战术传授给英国皇家飞行队,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这可以说是多机合作进攻的雏形。
??咬尾战术与双机编队
??随着福克e1飞机的诞生和机载机枪的普及,空战变得越发残酷,一不留神就陷入机毁人亡的惨剧,飞行员们不断琢磨如何能最高效率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波尔克是德国一位著名飞行员。在福克飞机问世之前,他就发现了“高度优势”在歼击机作战中的重要性。1915年7月,他躲在高处一片浮云里窥视,等到一架法国飞机从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突然下滑到它后面,射击员一下子就将其击落。驾驶了福克飞机以后,波尔克每次都是先爬升到1500米左右的高度,利用上方的太阳光进行掩护。当敌机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便会俯冲追赶,到近处进行机枪连续射击。如果未击中敌机,波尔克就会再次拉升飞机,重复这一过程。福克飞机的升限领先于同时代其他飞机,为波尔克的战术使用提供了高度保证。
??然而,波尔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在攻击一架敌机时,有时也会受到另一架敌机的追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于是,他找了另一位德军飞行员殷麦曼作为搭档,一架飞机攻击时,另一架飞机为其掩护;或一架飞机做诱饵,另一架飞机去进攻。两人配合默契,发展了独有的联络方式,有效解决了尾随敌机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双机编队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率先破解了波尔克和殷麦曼的高空伏击战术。当德军从后上方追击时,拉弗伯雷将飞机迅速拉起,使其进入失速螺旋状态,盘旋半圈后向原航线俯冲,正好到达敌机后方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而殷麦曼不甘示弱,也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化解此招,于是发明了“半筋斗翻转”战术。他将急速飞行的突然拉起,几乎在垂直方向进行大幅度爬升,翻了半个“筋斗”以后,再进行滚动式翻转,朝原航线相反的方向飞去。在实战中,这种垂直机动战术既可以摆脱尾追敌机,又可以快速获得进攻所需的高度优势,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殷麦曼在一战期间共击落了15架飞机,被称为“里尔之鹰”。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歼击机作战过程中,单机的战术创新可谓勇敢者的游戏,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利用高度、速度、战术动作等各种优势来到敌机后方位置,然后从机头进行射击。近百年来,歼击机和所携带武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原始的“咬尾”模式到今天仍旧是空战的最基本战术之一,速度、高度、灵活性也是歼击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多机混战
??1916年夏末,德国空军开始采用6机大圆圈编队搜索敌机,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9月17日,波尔克率领着6架阿勃脱劳斯公司d-1型新式飞机进入协约国防区,以零损伤一举击落英军飞机6架。为此,法国的拉弗伯雷又进行了改进,使编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绕圆圈盘旋爬高,从而获取高度优势进行攻击,被称为“拉弗伯雷圆圈”。这一战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还在使用。
??然而,1917年7月的一天,英军一个“拉弗伯雷圆圈”编队自信满满地进入到德国占领区。突然,德国8架飞机组成了4个双机编队,占据了英机编队高处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4个位置。德军飞机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一个编队退下去,另一个编队冲上来。英军顾头顾不了尾,很快损失过半。
??由此可见,编队空战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灵活性,飞行员们不仅需要利用个人技术“斗勇”,还需要精诚合作来“斗智”。从此以后,零星的单机作战越来越少见,战场上空经常出现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相互追逐的场面,飞行员的技巧、歼击机的性能都在残酷的战争威胁下不断提升,制空权也成为战争中一个关键词。
??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先集中20架歼击机编队参加战斗,随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了80架侦察机、40架歼击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利用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优势夺取了制空权。法军随即也从各部队集中了120架歼击机与德军对抗,逐步夺回了空中战场。
??在1918年的马恩河会战中,协约国集中了1100余架飞机与德国800余架飞机展开空战对抗,仅会战当天,法国飞机就出动了700余架次,2天后,德军就被迫由攻转守。7月19日协约国大反攻时,有400架飞机分3层进行空中支援,第一层在2000米以上高度对抗敌方歼击机,第二层在1000~2000米高度对抗敌方侦察机,第三层在1000米以下对抗敌方强击机和地面目标。可以想象,这种组织严密的大规模空中支援极大地推动了地面进攻,德军很快失败。到了9月的圣米耶尔战役,协约国更是动用了前所未有的96个航空中队多达1500架飞机。
??1.3 空战传奇:“红色男爵”里希特霍芬
??正如上文所述,歼击机空战是性能、智慧、勇气、战术的综合比拼。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历程,世界各航空强国的歼击机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一种先进机型在横空出世之时往往所向披靡,但在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遇到性能更为优异的对手。歼击机就是这样“你追我逐”地不断发展。而在很多情况下,双方战机性能势均力敌,“人”的因素则显得非常突出,一样的歼击机在不同飞行员手中写下的故事则迥然不同。
??讲到一战期间的飞行员,则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他一共击落敌机80架,是整个一战中战绩最好的飞行员。勇猛好战的里希特霍芬将自己座机涂上鲜明的深红色,被人们称为“红色男爵”。
??从男爵到战士
??里希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不乏名人,包括二战期间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弟)、德国首位女性社会科学家伊利丝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妹)、击落40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洛塔冯里希特霍芬(弟弟)、1989~1993年间德国驻英国大使赫尔曼冯里希特霍芬(侄孙)等。
??里希特霍芬是家中长子,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但他不甘安逸,乐于冒险,11岁便进入少年军校,接着在陆军学院深造,1911年进入骑兵部队,1915年转入更富挑战性的空军,先是担任侦察员,不久后成为战斗机驾驶员,成为德军空中精锐“狩猎小队”中的一员,并在随后的空战中表现出了超群的胆识。
??神勇的“空中猎人”
??1916年9月17日,里希特霍芬击落了第一架敌机。这对于大多数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并不稀奇,但对于里希特霍芬却是一部传奇的开始。
??此后,一架又一架敌机坠落在他的枪下,在仅仅2个月的时间里,战绩就超过了10架。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在空中巡逻,突然发现了3架英国飞机,其中一位驾驶员就是英国大名鼎鼎的拉诺霍克少校。两位对手都在利用“咬尾战术”的原理,尽力追逐敌机,到敌机后方发起进攻并躲避敌方的攻击。于是,两架飞机在空中兜起了圈,圆圈原来越小,高度越来越低。其实,此时的英国飞机在机动性和速度上要优于德机,但在纠缠的过程中,里希特霍芬发现自己的爬高性能略胜一筹,而且风向对自己有利,已经将飞机吹向德方地域,使霍克终于有了离开之意。里希特霍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终于爬到了霍克上方开始射击。一颗子弹正中霍克头部,英机随即坠地。此战使得里希特霍芬名声更震。1916年10~12月,他所在的第2狩猎小队共击落76架敌机,而自己仅损失7架。1917年1月,里希特霍芬成为第11狩猎中队指挥官。
??为了防止误击,里希特霍芬将自己的战机涂上深红色,他的部下们也纷纷效仿,在空中形成了红色机群。而英军为了表示打下“红色男爵”的决心,也在自己的机鼻上涂上红色。在1917年4月的阿拉斯战役中,以里希特霍芬为代表的德国飞行员将英军的战机数量优势彻底摧毁。里希特霍芬本人击落敌机20架,所率领的中队击落敌机89架。整个4月内,英军损失了150架飞机和316名空勤人员,另有200架法国和比利时飞机被击落。此时,“红色男爵”战绩已经超过50架,可谓名震天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击落敌机的战果。1917年7月,里希特霍芬在战斗中负伤,此后饱受剧烈头痛的困扰。德国军方开始以此为理由将他“保护”起来,试图说服他离开战场而进入社交和军事管理的领域。然而,里希特霍芬虽然病痛在身,却依旧渴望战斗,经常找机会偷偷驾机作战,并逐渐恢复了全天战斗的状态。
??神话终结
??1918年4月21日上午,里希特霍芬率领9架德机以v形编队在空中巡逻,遇到了15架英国飞机。很快,德机便驱离了英机,迫使其逃离,但嗜杀成性的里希特霍芬穷追不舍。一直飞到了法国上空的英军阵地。在空中追击飞机和地面防空炮火的双重攻击下,一颗子弹从后方穿过了里希特霍芬的心脏。“红色男爵”的神话一生就此终结,年仅26岁。
??虽然里希特霍芬为协约国带来了无数灾难,但他的战斗精神和成果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英国按照自己的传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皇家军官衣着笔挺,列队整齐,左手托帽。里希特霍芬的棺椁由6名上尉飞行员(与里希特霍芬的军衔相符)和一队驾驶员护送,在一位神职人员的引导下缓缓驶向墓穴。木棺落下墓穴时,荣誉鸣枪队向天鸣枪致礼,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一架英国飞机带着里希特霍芬满盖鲜花的坟墓照片和讣告投送到德军战线后方。里希特霍芬的座机部件成为了珍贵的纪念品,发动机被捐赠到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至今仍在展示。
??可以想象,里希特霍芬的牺牲令德军大为震撼。他们甚至制订了包括空中轰炸、地面进攻在内的多种方案去抢夺里希特霍芬的尸体。当然,此时的德军已经没有实力去实施这种疯狂的计划。1925年,里希特霍芬的遗体被运回德国,葬于维斯巴登地区的西弗瑞霍夫墓地。后来,德国为里希特霍芬修建了博物馆;1935年德国空军重建时,将第一支战斗机联队命名为“里希特霍芬”;二战后德国空军重建时,第一支喷气式战斗机联队也被命名为“里希特霍芬”,而且该序列保留至今。里希特霍芬的故事被多次搬上大荧幕,包括1966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蓝徽特攻队》和2008年德国拍摄的电影《红色男爵—空中骑士的传奇》。
??王牌飞行员
??为了纪念战功卓著的空中战士,国际惯例将击落敌机数量超过5架的飞行员称为“王牌飞行员”。从此世界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是上文提到的最先将机枪搬到空中、并促使德国发明“射击同步协调器”的法国人罗兰加洛斯。一战中最伟大的王牌飞行员是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飞机80架,另有法国鲁内保罗丰克战绩75架,英国威廉毕晓普战绩72架,意大利佛朗西斯科巴勒可战绩34架。二战是“王牌飞行员”的时代,尤其是德国,107位德国飞行员击落敌机超过100架,其中战绩最好的埃里希哈特曼,共击落敌机352架;日本头号王牌飞行员是击落94架敌机的岩本彻三,苏联是击落62架敌机的伊凡尼阔日杜布,英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马德克帕特尔,美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理查德邦格(由于经常难以判断敌机是否击落或被谁击落,历史学家还在不断修正着具体数字)。二战以后,空战规模大大缩减,新诞生的王牌飞行员也越来越少,美军在二战中曾有708位王牌飞行员,朝鲜战争中有39位,越南战争中仅3位,此后再也没有过王牌飞行员。
??1.4 苏联伊-16:现代战斗机雏形
??一战结束后,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制空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争相发展各种飞机。20世纪20~30年代也是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伊-16就是在这次浪潮中诞生的一种重要机型,它的诸多设计元素被后来的活塞式战斗机甚至今天的现代战斗机所沿袭。
??厚积薄发
??伊-16的前身是苏联天才设计师波尔卡波夫研制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战斗机。其中,伊-3是苏联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战斗机,而伊-15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性能最优异的双翼战斗机,以卓越的空中机动性得到了苏联空军的长期青睐。基于这种雄厚的技术积累,波尔卡波夫于1933年研制了极具创新的伊-16战斗机。
??伊-16长6.1米,高2.6米,翼展9米,空重仅有1.5吨,比二战时期的主力飞机都小一号,但其速度可达450千米/小时,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主力战机的速度高出100千米/小时左右。伊-16装有20毫米机炮和7.62毫米机枪,是最早配备机炮的战机之一。在速度和火力上占有双重优势的伊-16马上装备了苏联空军,与适于低速盘旋缠斗的伊-15搭配作战,战果卓著。
??现代战机鼻祖
??伊-16不仅性能优异,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它首创了多种重要设计,从中可以直接窥视到现代战斗机的身影。
??首先,伊-16采取了悬臂式下单翼。在此之前,飞机大多使用双翼布局,机身两侧各伸出上下并列的两个机翼,中间用支柱和张线相连,这是因为早期飞机多用木材和蒙布制造,自重较大,加上发动机功率不足,不得不采用较大的机翼总面积来提高升力。然而,随着飞机速度的提升,两个机翼和支柱所带来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严重妨碍了飞行员的空中视野。美国波音公司率先在p-26战斗机上尝试了单翼,但仍需要机翼上下方与机身连接的支撑钢线来维持机身结构,依旧增加了飞行阻力。伊-16则彻底取消了这些零件,只有两个干净的机翼从机身上延伸出来,好像向两侧平直举起的双臂一样,从而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自此,双翼飞机也基本告别了战机舞台。
??其次,伊-16使用了全封闭式座舱。早期的战斗机飞行员都坐在一个敞开或半敞开的座舱里面,有些机型在面前增设一个玻璃风挡。可以想象,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疾风、高空带来的寒冷等不利条件都会对飞行员产生极大的影响,更别说天气恶劣的时候了,因此,他们不得不以牺牲视野为代价而带上挡风眼镜,以牺牲灵活性为代价而穿上厚厚的飞行服。然而,所有这些对抗措施都不如伊-16所设计的全封闭式驾驶舱,后来的机型还增加了有利高空飞行的供氧设备,飞行员再也不必承受露天驾驶的痛苦,可以舒适地驾驶飞机进行空战。为了进一步保护飞行员,伊-16还为驾驶舱增设了防护措施,在座位后面安装了一块防弹钢板,后来还使用了防弹玻璃座舱罩,大大降低了空战飞行员的伤亡率,可谓是最人性化的创新。
??此外,伊-16还首次使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之前的飞机起落架是固定不动的,与双翼机上的翼尖支柱一样,是飞机速度提升的重要阻碍之一,而且如果起落架在空战中受损,飞机降落还要承担更多风险。伊-16设计的起落架可手动收回,起飞后,飞行员摇动手柄40余次,将起落架收回机翼,降落时松开手柄,起落架便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放开。虽然方法繁冗原始,但实现了机身的光滑平整,有利于飞行速度的提升。
??悬臂式下单翼、全封闭式装甲驾驶舱、可收放式起落架在今天看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结构,甚至是我们心目中战斗机的标准元素,但这些都是在80年多前由波尔卡波夫在伊-16上率先实践的。此后,战斗机几乎无一例外地沿袭了这些重要设计,我们不得不敬佩波尔卡波夫的天分和伊-16的鼻祖地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作战初期,以佛朗哥为首的国民军得到了纳粹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德国支援的ju-52运输机运送了大量兵员和武器,西班牙共和国军老旧的nid-52歼击机完全不是德国he-51战斗机的对手,眼睁睁地看着德机在天空畅行。11月15日,苏联政府派出了航空志愿队支援共和国军,475架伊-16成为主力战机抵达西班牙,同伊-15一起配合作战,迅速夺回了空中优势。直到1938年,德国将时速超过500千米的大马力型me-109送达西班牙,空战局势再度扭转。
??伊-16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价格低廉,各型总计生产7500架,是20世纪30年代产量最高的战斗机。虽然伊-16在1940年以后的二战中已经无法对抗各国配备的更先进战机,但它作为一种承上启下、富有诸多重要创新的过渡机型,见证了苏联航空工业腾飞的开始,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机。
??1.5 me-109:德意志之鹰
??me-109(bf-109)歼击机作为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使用的主力歼击机,从二战爆发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从欧洲战场一直飞翔到非洲战区,几乎参加了德军所有战斗,是德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劫后重生
??一战结束后,饱尝德国飞机和飞行员之苦的协约国再也不希望看到那支强大的德国空军,于是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禁止德国制造各种飞机,并取消德国空军。德国约1.6万架飞机被交出或销毁,飞机制造业被迫终止。然而几年后,曾经为此弹冠相庆的协约国就忘了疼,慢慢放松了对德国的限制,允许其发展一些民用机型,苏联甚至与德国在飞机制造方面展开了合作。德国的航空工业依靠过去强大的技术储备,在强烈的复仇主义民族情绪中逐渐复兴。
??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开始了军备大扩张。希特勒死党之一戈林在一战期间曾为一名王牌飞行员,二战期间成为纳粹德国的空军元帅,此时则成为建设空军的中坚力量。于是,飞机制造厂纷纷恢复生产,各种军用飞机的研制也被列入日程,ju-87、he-111、hs-123等二战主力机型都在1935~1937年定型生产。me-109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me-109由巴伐利亚公司飞机设计师梅塞斯密特主持研制。虽然在过去10余年间,德国航空业的几近停滞,而国外航空业正蓬勃发展,梅塞斯密特仍然依靠着自有积累和国外资料,于1935年7月研制出样机。在试飞时,该机成功地向右做了21次盘旋上升,再向左做了17次,并从7500米的高空垂直向下俯冲,在接近地面的一瞬间改向升空。这些惊险的特技动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风光无限
??me-109长8.8米,高3.6米,翼展9.8米,为全金属结构,配有一台活塞发动机及一副3叶螺旋桨,在速度上达到了活塞螺旋桨式飞机的最高水平,可达600千米/小时以上,而且其卓越的爬升能力超越了同时代所有歼击机,飞行性能在二战期间名列前茅,能进行高难度的水平盘旋及垂直机动,而且不易陷入螺旋状态。因此,该机在高速性和灵活性两个歼击机最重要指标上都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此外,me-109设计合理,结构坚固,工艺简单,因此成本较低,非常适于大批量制造,这些正合德国当局的胃口。新成立的德国空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选定为新一代战斗机。事实也证明了梅塞斯密特的远见卓识。虽然以英美为首的同盟国拥有德国数倍人口、资源与国力,但无论是在战争初期还是战争末期,me-109在西线对英美和东线对苏联的战场上,都没有丧失数量优势。
??me-109相继推出a、b、c、d、e等各型,共计生产3.3万架,占德国二战时期全部战斗机数量的60%。其中,1941年推出的g型时速高达619千米,航程720千米,飞行高度达1.2万米,装有2挺13毫米口径机枪和3门20毫米口径机炮,生产2.16万架。
??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空呼啸着苏联和德国、意大利的各种战机,其中苏联凭借性能优异的伊-15、伊-16夺取了空中优势。然而,到了1938年,天空中出现了时速超过500千米的德国me-109,它们经常组成双机或4机编队在空中巡逻,好像凶猛的老鹰一样击落了一架架曾不可一世的苏联飞机,制空权随即回到德国手中。
??在二战初期,me-109的技术性能明显超出了其他各国的主力战机,而且德国的战争对手们多为挪威、丹麦等小国,空军本就较为虚弱,因此取得了节节胜利。在1939年9月的波兰闪击战和1940年5月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作战中,me-109完胜对手的pzl、福克、莫拉纳索尔尼埃、德瓦丁内、“飓风”、寇蒂斯“鹰”等各色战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me-109也造就了二战中德国多位王牌飞行员,如埃里希哈特曼曾驾驶me-109击落敌机352架,格哈德巴克霍恩战绩为301架,京特勒尔、瓦尔特诺沃提尼、威廉巴茨等飞行员都击落过200架以上敌机……
??优势丧失
??me-109的风光无限在1940年7月德国攻击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终结了。
??首先,英国已经配备了性能上与me-109不相上下的“喷火”式战斗机,面对远程奔袭的me-109,可谓以逸待劳,因为后者需要穿过英军严密的对空雷达探测系统,已经占不到很多便宜。其次,me-109固有的航程缺陷在跨越英吉利海峡后凸显出来。从法国起飞的me-109在理论上仅能在英国上空停留短暂的时间,而实际情况下,为轰炸机护航的me-109无法采用最佳的航线、高度和速度,在天气恶劣时需要绕云飞行,遇到战斗时耗油量也需要增加,受伤的飞机返航时几乎全部被海水吞没。更为不利的是,损耗严重的me-109得不到有效补给,梅塞施密特公司每月最多能提供200架me-109,而英国每月能生产出440~490架战斗机,德军很快失去了数量优势。
??在此期间,英军还采取了“田忌赛马”的战术:尽量回避与性能相似的me-109缠斗,直接攻击自卫能力薄弱的轰炸机。一时间,德军轰炸机大损,无法实现空袭英国的战略构想。于是,德国开始使用me-109挂弹执行轰炸任务,在初期确实收到了奇效。7月成功攻击了英国舰队,8月又轰炸了英国海岸的雷达天线塔和内陆的马特鲁斯哈姆战斗机基地,9月还成功偷袭了伦敦市区。可以想象,智商正常的英国人很快就识破了德军的伪装,再也不会轻视那些身材娇小的战斗机,而负重的me-109在灵活性和速度上大打折扣,变成了英军的“肥肉”,这种“轻型轰炸机”战术也告一段落。
??到了1940年以后,同盟国相继研发出时速超过600千米的新型歼击机,me-109的空中优势进一步缩减,甚至完全消失。
??例如,在1941年6月22日开辟的对苏东线战场上,德军投入了上万架me-109。当时,苏军的主力战机伊-15和伊-16在me-109面前毫无反击之力,第51战斗机联队仅在开战当天就击落苏军飞机114架,第54战斗机联队在开战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击落苏军飞机623架。凭借着突然性和飞机性能优势,德国空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夺取了制空权。此时,苏联已经研制出可与me-109匹敌的拉-3式歼击机。面对德军的猖狂,愤怒的苏联人马上加速了拉-3的生产,并相继研制出拉-5、拉-7超越me-109的机型,最终将德国人从苏联上空彻底赶走。
??德国人也不甘示弱,想出各种方法扭转颓势。为了对抗袭击德国本土的轰炸机,他们曾在me-109上装备可自爆的250千克炸弹,在轰炸机上空1000米处投掷,成功炸毁了几架同盟国飞机,但这种粗糙的方法无法准确掌握投弹时间、高度及引爆时间,命中率非常有限,反倒限制了战斗机本身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很快就被放弃了。后来,德军又在me-109上加装210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对轰炸机进行弹幕轰击,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为了进行夜间作战,德军借助探照灯使me-109冲击敌方的夜航轰炸机,并成立了夜战联队,但这种战术依旧过于原始,根本无法适应复杂的气象条件或作战环境。
??与二战末期的纳粹德国一样,me-109最后的反抗收到的成效越来越可怜,盛极一时的“德意志之鹰”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衰落而消亡,三万余架me-109多在战争中消耗殆尽。随着战斗机的更新换代,me-109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世界头号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
??埃里希哈特曼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歼击机飞行员,曾击落过352架敌机,可谓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哈特曼于1922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魏斯扎赫城,自幼热爱飞行,14岁开始驾驶滑翔机,1939年加入德国空军。参战初期,哈特曼表现平平,甚至错误百出,险些丧命。但从1942年末开始,他突然开了窍,很快便取得了惊人战绩。1943年8月17日,哈特曼击落了个人的第80架敌机,10月29日击落了第150架,1944年7月1日击落了第250架,8月24日击落了第300架。
??苏联曾悬赏1万卢布索取哈特曼的人头,然而毫无结果。哈特曼曾在自己的me-109机头上涂上一个好像黑郁金香花心的箭头,苏联飞行员称其为“南方黑色魔鬼”,一见到这个标志就望风而逃,竟使哈特曼一度没有对手,被迫与队友更换座机才能继续战斗,结果,任何登上特殊标识的飞行员都失去了接敌机会,最后,哈特曼只好将其擦掉。
??哈特曼的战绩多在德国军事态势转劣的二战后期取得,战果中还包括数架问世于二战末期、性能上完胜me-109的美制p-51战斗机。能在如此险恶的空战中全身而退,充分显示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静沉着和个人技术的无与伦比。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那天,他击落了第352架敌机,之后被苏联判处25年徒刑。
??1955年,西德总统在访问苏联期间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和一项一般协定,以此换回了哈特曼。而立之年的哈特曼重新回到了重建的西德空军,在奥尔登堡战斗机飞行学校担任副校长,成为第一支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的指挥官,直至1970年9月退役。
??1.6 “喷火”:不列颠的守护神
??提到二战空战,规模最大的要数1940~1941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纳粹德国出动了欧洲战场上的4000余架飞机,倚仗当时在各大战场上风头出尽的me-109,妄图一举摧毁英国防御体系。此役最终以德国惨败而告终,其中的头号英雄就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唯一一种能与me-109抗衡的歼击机。
??民间英雄的幸运诞生
??二战之前的英国已经不再是称雄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与遭到扼杀之后又顽强崛起的德国航空业相比,英国好像忘记了一战期间经历的“福克式灾难”和对德国空军的惧怕,对国防工业毫不重视,飞机制造方面日益凋敝,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时速竟然不及300千米。对此,英国航空界的有识之士心急如焚,在没有政府要求和支持的情况下,以“民间”方式研究新型战机,超马林飞机制造公司和霍克飞机制造公司相继推出了“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
??“喷火”式战斗机由超马林飞机制造公司的雷金纳德米切尔设计。米切尔是一代天才设计师,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设计了超马林s5型水上单翼轻型机,时速达到500千米,几年后又发展了s6型飞机,时速超过640千米。“喷火”式战抖机就是以s6为基础进行开发而来,于1936年3月5日试飞成功,速度达到554千米/小时,爬升率达到762米/分钟,一步跃入世界最快战斗机行列,也终于得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重视,英军于1938年9月开始配备“喷火”。
??“喷火”基本型长9.1米,高3.5米,翼展11.2米。与me-109的简单粗犷不同,“喷火”的设计非常精致,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属于一流战机。该机装有一台罗尔斯-罗依斯最新型pv-12大功率水冷活塞发动机,在当时是货真价实的名牌产品。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半纺锤形的机头和气泡形座舱不仅看上去优雅美观,而且减小了飞行时的正面阻力,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视野。其独特的椭圆平面形悬臂下单翼空气动力性能优良,里面可容纳枪炮、燃油和主起落架,虽然设计与制造费时费力,但大大提升了飞机的速度。
??然而,此时的英国领导人正奉行消极的“绥靖主义”,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沆瀣一气,能在二战之前赶制出“喷火”实在是让人感到庆幸。战史学家亨利莫尔说:“说实在的,大不列颠之所以能拥有堪与me-109相匹敌的战斗机,完全归功于少数有远见的皇家空军军官和爱国人士的努力。”
??初露锋芒
??雪藏的“喷火”终于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上空露出锋芒。
??1940年5月,德国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炸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随即攻入法国,到了5月27日,近40万英、法、比联军挤在陆路已经被隔断的敦刻尔克港口地区。德国空军已经瞄准了敦刻尔克,遮天蔽日的机群在27日一天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为了挽救这些军队,英军动用了一切力量,包括唯一能与me-109抗衡的“喷火”战斗机。
??与me-109相比,“喷火”在航程、装甲、俯冲时的供油等方面稍逊一筹,但在最大速度、火力强度、飞行机动性方面遥遥领先。口吐火蛇、身姿灵巧的“喷火”上翻下跳,从四面八方对德国的轰炸机及护航机群进行围追堵截。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勇敢地与德机纠缠战斗,使德军领教了“喷火”的威力,有效拖延了德军的地面攻击,最终以100余架飞机的损失使20万英国士兵和13万法国士兵乘船逃离虎口。
??猎杀“德意志之鹰”
??1940年7月爆发的不列颠空战对英国来说可谓生死攸关。当时,英军仅剩700架歼击机和500架轰炸机。针对德国的大举来袭,英国再度投入了全部家当。当穿过英国雷达防空体系的德军飞行员发现身后的“喷火”时,无不感到惊恐万分。经过敦刻尔克空战的德国飞行员都知道,me-109在“喷火”面前很难占到什么便宜。速度和机动性都占有优势的“喷火”非常适于高速接近敌机实施打击,其航程不足的问题在本土作战中则无关紧要,而长途奔袭之后的me-109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油料,空中很难躲开灵巧的“喷火”,受伤之后虽不致坠毁,但难以回到几百千米以外的基地,处处都显得十分被动。
??在1940年8月15日的英格兰空战中,英国约1000架战斗机与德国约2000架飞机展开空战,一举损毁了400余架德机;在8月24日开始的“千机大轰炸”行动中,德军又有380架飞机被击落;9月15日,300架“喷火”和一批“飓风”战斗机与德机空战,在20分钟内就摧毁了德国的轰炸机编队。德国的王牌飞行员赫尔穆特奥斯特曼中尉在不列颠空战后感叹:“‘喷火’式战斗机非常灵活,适合飞特技,翻筋斗、做横滚都很拿手,并能在做这些特技的同时进行射击。可把我们吓坏了。”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飞机战损915架,28%为“喷火”;而德军则损失了约1733架,另有943架受伤。
??不列颠一役使“喷火”威名远扬。如果没有空战的胜利,英国本土恐怕难逃纳粹德国的魔爪,二战进程也将改写。英国首相丘吉尔感慨道:“人类历史上从未有那么少的人拯救过那么多的人。”随着战争的深入,“喷火”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欧洲、亚洲、非洲等战场上,成为德国、日本战机的克星。英军飞行员还利用“喷火”开创了各种战术战法,与其他飞机组成空中编队相互掩护,协同攻击,不仅有力地摧毁了轴心国在制空权方面的优势,还大大改变了空战面貌。
??“喷火”战斗机在二战中又经历了多次改进,在1947年英国本土生产线关闭之前,各型共计生产2.5万余架,被评价为“世界航空史上名机中的名机”,是活塞式战斗机的巅峰之作。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喷气式战斗机逐渐淘汰了活塞式战斗机,“喷火”淡出历史舞台。鉴于“喷火”的赫赫战功,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为其专设了一间陈列室,长期摆放一架机头高昂,准备随时冲天的“喷火”战斗机,每年的9月15日,“喷火”还要在伦敦上空进行庆祝不列颠空战胜利的飞行表演,可见英国人对“喷火”的感情之深。
??1.7 苏维埃的拉式奇迹
??拉式战斗机是由拉沃奇金、格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联
??提及歼击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尖尖的脑袋,凸起的座舱,灵巧的动作和喷火的航炮。的确,轻盈如燕的歼击机拥有华美的身姿,能在空中自如地翻着筋斗穿云越雾,凝聚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拥有惊艳的飞行速度、爬升速度和凶猛的火力,不仅是空中格斗的主力,还是轰炸机、强击机甚至巡航导弹的拦路虎,而且在对地攻击任务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飞机走向军用
??早在飞机问世之前,人类已经开发了飞行器—热气球,人们貌似也意识到这种长了翅膀的“魔鬼”无异于灾难,于是,在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中通过了《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907年重订后甚至成为公约,禁止各缔约国从飞行器上投射武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显然,这个公约已经成为现实与法律开的一个大玩笑。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之后,人们开始痴迷于这项新发明,飞机的稳定性能和飞行距离不断提升。在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中,飞机的军用价值首先便在侦察方面展现出来。相比传统的骑兵巡逻队和游击人员,飞机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取敌军数量、方向、建筑工事等重要情报。此时,只要自己的飞机没有故障,在空中飞行是非常安全的。地面防空武器还没有出现,敌方飞机也寥寥无几,偶尔相遇时,飞行员甚至会友好地打个招呼或者示威性地挥挥拳头,完全不必理会地面上热火朝天的战斗。
??然而,早在一战爆发前,英国人就预见到这种“互不干扰”的局面不可能维持太久。他们在《飞行队手册》中写道:“不应指望飞机将能不受阻拦地履行职责。在战争中,必须通过战斗去夺取有利条件。航空侦察是如此重要,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尽力阻止对方进行航空侦察。”
??原始空战
??事实证明,空战的确是不可避免的。原始的战争动机使巡逻机换上了便于识别敌我的颜色,飞行员们也开始互相投掷石块、小钢箭。富有创意的俄国空军飞行员还在飞机上加装了秘密部件,为空中战士增添了战斗力。例如,涅斯捷洛夫上尉在飞机尾部装了一把刀,在与敌方飞艇相斗时将其蒙皮划破,使其坠毁。此外,卡扎科夫上尉在飞机下部安装了一条钢索,钢索顶端是连有雷管的活动抓钩。飞越敌机时,抓钩可以挂在敌机上,然后引爆雷管,将其炸毁。在战斗应用中,这些原始武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但正是早期勇战者们并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空战格斗的雏形。
??大家可能会奇怪,当时已经有了枪炮,为什么不直接安装在飞机上,还要用这种笨拙的“空手道”方法呢?
??其实,早期飞行员的确想到把枪炮搬到空中,但遇到了诸多难题。由于飞行中风速大,而且发动机抖动厉害,手枪、步枪难以进行瞄准,命中率极低,警告意义远大于杀伤效果。对于高速飞行的飞机,沿飞行方向从机头前射出的子弹在理论上最具杀伤力,而当时的飞机多在机头上装有螺旋桨作为推进器,使用机枪发射子弹很难避开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片,即使对于少数非螺旋桨飞机,笨重的机枪也极大增加了机头重量,限制了飞行的高度与速度。法国人干脆直接把机枪抬到飞机上,由观察员从活动底座上直接射击,但敌方飞机只要飞在其上方或前方,机枪手便无可奈何。
??射击同步协调器
??这种粗糙的空战模式在1915年2月的一天改变了。那天,4架德军巡逻机正得意洋洋地返航,突然看到一架法国螺旋桨飞机,便仗着自己的数量优势开始接近并挑衅。可这架法国飞机更加勇猛,毫无半点躲闪之意。德军正惊诧好奇的时候,猛然发现对方的螺旋桨中间迸发出了子弹专有的黄色火花。转瞬之间,一架德国飞机在飞行员中弹后一头栽到地上,另一架飞机在燃料管中弹后凌空爆炸,余下两架飞机慌不择路地逃了回去。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完全无法想象每分钟数百发的机枪子弹如何穿过每分钟上千转的螺旋桨。但这种噩梦一直在持续,德军飞机相继被穿过螺旋桨的法国子弹所击中,吓得他们见到法国飞机后在第一时间就选择逃跑。终于,在1915年4月19日,一架发生故障的法国飞机在迫降后落到了德军手中,机枪的秘密才真相大白。原来,机枪就装在座舱前面,径直向木制螺旋桨瞄准,但面向着枪口的叶片由楔形钢片保护,子弹打中后可以转向而不损害桨叶,而穿过去的子弹就可以飞向敌机。气急败坏的德军马上把这套装备交给了当时为德国效力的荷兰人安东尼福克,要求他在48小时之内将一挺帕拉贝卢姆气冷式机枪安装到德国飞机上。福克是当时最好的飞机设计师之一,虽然从未接触过机枪和射击,但他的团队在规定时间内不仅完成了德军的任务,而且在技术上更胜于法国。福克发明了一套“射击同步协调器”。其中,螺旋桨轴上装一只双凸轮,凸起处正好正对着两个桨叶。当桨叶转到子弹射击的正前方时,凸轮操纵一个连杆抬起,控制机枪停止射击;当桨叶通过枪口时,凸轮回到原来位置,机枪继续射击。这样,机枪只在与螺旋桨不成一条直线时才发射,子弹可以穿过螺旋桨弧而不致击中叶片。驾驶和射击全部由飞行员完成,命中精度大为提高,后座的射击员也被取消。装有这套同步系统的m5k飞机被命名为福克e1。
??福克e1的最大速度为130千米/小时,升限高达3000米,一经使用便大显神威,将英法的飞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奥斯瓦尔德波尔克、马克斯伊梅尔曼、马克斯米尔希等德国飞行员都是驾驶着福克e1一战成名,并创立了各种空战战术,使德国很快建立了空中优势。因此,福克e1可谓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的战斗机。它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基本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模式。
??尽管德军在千方百计地保密,甚至不允许德军飞行员飞近前线,一架德机还是像“泄密”的法国飞机一样被俘获,于是英国、法国的飞机上都安装了类似的同步发射系统,相继推出了dh.2、科德隆g3和g4、纽波特10和斯巴德sv等战斗机。后来,德国又开发了福克e3型战斗机、阿尔巴特罗斯c1型双座双翼战斗机、福克dr.1型三翼战斗机等,在空中火力方面再次占了上风,也拉开了歼击机对攻时代的帷幕。
??福克简介
??德国在飞机方面的领先优势大部分要归功于荷兰人安东尼赫尔曼杰拉德福克。福克是一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和卓具天分的歼击机设计师,于1890年4月出生在荷属东印度的爪哇。上学时他学习成绩平平,但对机械兴趣浓厚,20岁就制造并驾驶过当时最快和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是把这架飞机献给自己祖国的荷兰军队,但却遭到冷遇。之后,法国、英国、俄国也相继拒绝了年轻又缺乏技术教育的福克。最终,福克得到了德国军方的认可和重视,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建立了福克飞机制造厂。他的聪明才智终于得到了充分发挥,被公认为欧洲当时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
??慧眼识珠的德国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14~1918年间,福克设计了近60种不同型号的飞机,包括被英国人称为“飞行剃刀”的d-8战斗机。德军飞行员在驾驶着灵巧的福克单翼机在空战中连连取胜,使英法等国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被称为恐怖一时的“福克式灾难”。据统计,在一战期间,福克一共为德军制造了3350架战斗机。法国人后来认识到福克的才能,专门给福克写信,以1000万美元的酬劳邀请他设计飞机,但德国情报机关截获并扣留了这封信。直到一战结束后,福克才得知此事。
??1918年德国投降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无法建造飞机或飞机发动机,福克飞机制造厂被迫解散,福克将装有发动机的数百架飞机引擎连夜偷渡回荷兰,成立了新的飞机公司,发展了f-2、f-3、f-4等民用飞机。1922年,福克移居美国,1939年病逝。福克公司共设计了各型飞机125种,曾为欧洲主力飞机制造公司之一,在1927~1933年间甚至统治了美国商用空运市场,但在残酷的市场打击下于1996年宣告破产。
??1.2 斗智斗勇斗技术:一战期间的空战战术发展
??如果说大炮比的是威力,导弹比的是航程,那么在歼击机战场上,除了性能以外,战术则在成败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蓝天上短兵相接,飞行员们以精湛的驾驶技巧、无畏的战斗精神开发出各种单机战术动作和多机合作方式,将歼击机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尾追迫降
??正如上文所述,初期的空战宛如孩童们的游戏。飞行员们用石块互砸,甚至相互撞击,并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1914年8月下旬的一天,英国皇家飞行队的三架巡逻飞机正在悠闲地飞行,突然发现前下方有一架德国飞机,便直接俯冲下去。三架英机中,一架在德机后方追赶,两架在德机左右方威胁,将其团团围住,吓得德国飞机只能一边向前飞行,一边朝地面方向躲闪。英国飞机见状更为激动,穷追不舍,直到逼迫越飞越低的德国飞机降落到一片树林里。得意洋洋的英国人洗劫了德国飞机,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掉。这种“牧童尾追小公牛”式的“挤压”战术传授给英国皇家飞行队,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这可以说是多机合作进攻的雏形。
??咬尾战术与双机编队
??随着福克e1飞机的诞生和机载机枪的普及,空战变得越发残酷,一不留神就陷入机毁人亡的惨剧,飞行员们不断琢磨如何能最高效率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波尔克是德国一位著名飞行员。在福克飞机问世之前,他就发现了“高度优势”在歼击机作战中的重要性。1915年7月,他躲在高处一片浮云里窥视,等到一架法国飞机从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突然下滑到它后面,射击员一下子就将其击落。驾驶了福克飞机以后,波尔克每次都是先爬升到1500米左右的高度,利用上方的太阳光进行掩护。当敌机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便会俯冲追赶,到近处进行机枪连续射击。如果未击中敌机,波尔克就会再次拉升飞机,重复这一过程。福克飞机的升限领先于同时代其他飞机,为波尔克的战术使用提供了高度保证。
??然而,波尔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在攻击一架敌机时,有时也会受到另一架敌机的追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于是,他找了另一位德军飞行员殷麦曼作为搭档,一架飞机攻击时,另一架飞机为其掩护;或一架飞机做诱饵,另一架飞机去进攻。两人配合默契,发展了独有的联络方式,有效解决了尾随敌机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双机编队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率先破解了波尔克和殷麦曼的高空伏击战术。当德军从后上方追击时,拉弗伯雷将飞机迅速拉起,使其进入失速螺旋状态,盘旋半圈后向原航线俯冲,正好到达敌机后方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而殷麦曼不甘示弱,也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化解此招,于是发明了“半筋斗翻转”战术。他将急速飞行的突然拉起,几乎在垂直方向进行大幅度爬升,翻了半个“筋斗”以后,再进行滚动式翻转,朝原航线相反的方向飞去。在实战中,这种垂直机动战术既可以摆脱尾追敌机,又可以快速获得进攻所需的高度优势,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殷麦曼在一战期间共击落了15架飞机,被称为“里尔之鹰”。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歼击机作战过程中,单机的战术创新可谓勇敢者的游戏,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利用高度、速度、战术动作等各种优势来到敌机后方位置,然后从机头进行射击。近百年来,歼击机和所携带武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原始的“咬尾”模式到今天仍旧是空战的最基本战术之一,速度、高度、灵活性也是歼击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多机混战
??1916年夏末,德国空军开始采用6机大圆圈编队搜索敌机,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9月17日,波尔克率领着6架阿勃脱劳斯公司d-1型新式飞机进入协约国防区,以零损伤一举击落英军飞机6架。为此,法国的拉弗伯雷又进行了改进,使编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绕圆圈盘旋爬高,从而获取高度优势进行攻击,被称为“拉弗伯雷圆圈”。这一战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还在使用。
??然而,1917年7月的一天,英军一个“拉弗伯雷圆圈”编队自信满满地进入到德国占领区。突然,德国8架飞机组成了4个双机编队,占据了英机编队高处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4个位置。德军飞机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一个编队退下去,另一个编队冲上来。英军顾头顾不了尾,很快损失过半。
??由此可见,编队空战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灵活性,飞行员们不仅需要利用个人技术“斗勇”,还需要精诚合作来“斗智”。从此以后,零星的单机作战越来越少见,战场上空经常出现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相互追逐的场面,飞行员的技巧、歼击机的性能都在残酷的战争威胁下不断提升,制空权也成为战争中一个关键词。
??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先集中20架歼击机编队参加战斗,随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了80架侦察机、40架歼击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利用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优势夺取了制空权。法军随即也从各部队集中了120架歼击机与德军对抗,逐步夺回了空中战场。
??在1918年的马恩河会战中,协约国集中了1100余架飞机与德国800余架飞机展开空战对抗,仅会战当天,法国飞机就出动了700余架次,2天后,德军就被迫由攻转守。7月19日协约国大反攻时,有400架飞机分3层进行空中支援,第一层在2000米以上高度对抗敌方歼击机,第二层在1000~2000米高度对抗敌方侦察机,第三层在1000米以下对抗敌方强击机和地面目标。可以想象,这种组织严密的大规模空中支援极大地推动了地面进攻,德军很快失败。到了9月的圣米耶尔战役,协约国更是动用了前所未有的96个航空中队多达1500架飞机。
??1.3 空战传奇:“红色男爵”里希特霍芬
??正如上文所述,歼击机空战是性能、智慧、勇气、战术的综合比拼。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历程,世界各航空强国的歼击机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一种先进机型在横空出世之时往往所向披靡,但在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遇到性能更为优异的对手。歼击机就是这样“你追我逐”地不断发展。而在很多情况下,双方战机性能势均力敌,“人”的因素则显得非常突出,一样的歼击机在不同飞行员手中写下的故事则迥然不同。
??讲到一战期间的飞行员,则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他一共击落敌机80架,是整个一战中战绩最好的飞行员。勇猛好战的里希特霍芬将自己座机涂上鲜明的深红色,被人们称为“红色男爵”。
??从男爵到战士
??里希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不乏名人,包括二战期间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弟)、德国首位女性社会科学家伊利丝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妹)、击落40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洛塔冯里希特霍芬(弟弟)、1989~1993年间德国驻英国大使赫尔曼冯里希特霍芬(侄孙)等。
??里希特霍芬是家中长子,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但他不甘安逸,乐于冒险,11岁便进入少年军校,接着在陆军学院深造,1911年进入骑兵部队,1915年转入更富挑战性的空军,先是担任侦察员,不久后成为战斗机驾驶员,成为德军空中精锐“狩猎小队”中的一员,并在随后的空战中表现出了超群的胆识。
??神勇的“空中猎人”
??1916年9月17日,里希特霍芬击落了第一架敌机。这对于大多数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并不稀奇,但对于里希特霍芬却是一部传奇的开始。
??此后,一架又一架敌机坠落在他的枪下,在仅仅2个月的时间里,战绩就超过了10架。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在空中巡逻,突然发现了3架英国飞机,其中一位驾驶员就是英国大名鼎鼎的拉诺霍克少校。两位对手都在利用“咬尾战术”的原理,尽力追逐敌机,到敌机后方发起进攻并躲避敌方的攻击。于是,两架飞机在空中兜起了圈,圆圈原来越小,高度越来越低。其实,此时的英国飞机在机动性和速度上要优于德机,但在纠缠的过程中,里希特霍芬发现自己的爬高性能略胜一筹,而且风向对自己有利,已经将飞机吹向德方地域,使霍克终于有了离开之意。里希特霍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终于爬到了霍克上方开始射击。一颗子弹正中霍克头部,英机随即坠地。此战使得里希特霍芬名声更震。1916年10~12月,他所在的第2狩猎小队共击落76架敌机,而自己仅损失7架。1917年1月,里希特霍芬成为第11狩猎中队指挥官。
??为了防止误击,里希特霍芬将自己的战机涂上深红色,他的部下们也纷纷效仿,在空中形成了红色机群。而英军为了表示打下“红色男爵”的决心,也在自己的机鼻上涂上红色。在1917年4月的阿拉斯战役中,以里希特霍芬为代表的德国飞行员将英军的战机数量优势彻底摧毁。里希特霍芬本人击落敌机20架,所率领的中队击落敌机89架。整个4月内,英军损失了150架飞机和316名空勤人员,另有200架法国和比利时飞机被击落。此时,“红色男爵”战绩已经超过50架,可谓名震天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击落敌机的战果。1917年7月,里希特霍芬在战斗中负伤,此后饱受剧烈头痛的困扰。德国军方开始以此为理由将他“保护”起来,试图说服他离开战场而进入社交和军事管理的领域。然而,里希特霍芬虽然病痛在身,却依旧渴望战斗,经常找机会偷偷驾机作战,并逐渐恢复了全天战斗的状态。
??神话终结
??1918年4月21日上午,里希特霍芬率领9架德机以v形编队在空中巡逻,遇到了15架英国飞机。很快,德机便驱离了英机,迫使其逃离,但嗜杀成性的里希特霍芬穷追不舍。一直飞到了法国上空的英军阵地。在空中追击飞机和地面防空炮火的双重攻击下,一颗子弹从后方穿过了里希特霍芬的心脏。“红色男爵”的神话一生就此终结,年仅26岁。
??虽然里希特霍芬为协约国带来了无数灾难,但他的战斗精神和成果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英国按照自己的传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皇家军官衣着笔挺,列队整齐,左手托帽。里希特霍芬的棺椁由6名上尉飞行员(与里希特霍芬的军衔相符)和一队驾驶员护送,在一位神职人员的引导下缓缓驶向墓穴。木棺落下墓穴时,荣誉鸣枪队向天鸣枪致礼,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一架英国飞机带着里希特霍芬满盖鲜花的坟墓照片和讣告投送到德军战线后方。里希特霍芬的座机部件成为了珍贵的纪念品,发动机被捐赠到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至今仍在展示。
??可以想象,里希特霍芬的牺牲令德军大为震撼。他们甚至制订了包括空中轰炸、地面进攻在内的多种方案去抢夺里希特霍芬的尸体。当然,此时的德军已经没有实力去实施这种疯狂的计划。1925年,里希特霍芬的遗体被运回德国,葬于维斯巴登地区的西弗瑞霍夫墓地。后来,德国为里希特霍芬修建了博物馆;1935年德国空军重建时,将第一支战斗机联队命名为“里希特霍芬”;二战后德国空军重建时,第一支喷气式战斗机联队也被命名为“里希特霍芬”,而且该序列保留至今。里希特霍芬的故事被多次搬上大荧幕,包括1966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蓝徽特攻队》和2008年德国拍摄的电影《红色男爵—空中骑士的传奇》。
??王牌飞行员
??为了纪念战功卓著的空中战士,国际惯例将击落敌机数量超过5架的飞行员称为“王牌飞行员”。从此世界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是上文提到的最先将机枪搬到空中、并促使德国发明“射击同步协调器”的法国人罗兰加洛斯。一战中最伟大的王牌飞行员是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飞机80架,另有法国鲁内保罗丰克战绩75架,英国威廉毕晓普战绩72架,意大利佛朗西斯科巴勒可战绩34架。二战是“王牌飞行员”的时代,尤其是德国,107位德国飞行员击落敌机超过100架,其中战绩最好的埃里希哈特曼,共击落敌机352架;日本头号王牌飞行员是击落94架敌机的岩本彻三,苏联是击落62架敌机的伊凡尼阔日杜布,英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马德克帕特尔,美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理查德邦格(由于经常难以判断敌机是否击落或被谁击落,历史学家还在不断修正着具体数字)。二战以后,空战规模大大缩减,新诞生的王牌飞行员也越来越少,美军在二战中曾有708位王牌飞行员,朝鲜战争中有39位,越南战争中仅3位,此后再也没有过王牌飞行员。
??1.4 苏联伊-16:现代战斗机雏形
??一战结束后,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制空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争相发展各种飞机。20世纪20~30年代也是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伊-16就是在这次浪潮中诞生的一种重要机型,它的诸多设计元素被后来的活塞式战斗机甚至今天的现代战斗机所沿袭。
??厚积薄发
??伊-16的前身是苏联天才设计师波尔卡波夫研制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战斗机。其中,伊-3是苏联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战斗机,而伊-15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性能最优异的双翼战斗机,以卓越的空中机动性得到了苏联空军的长期青睐。基于这种雄厚的技术积累,波尔卡波夫于1933年研制了极具创新的伊-16战斗机。
??伊-16长6.1米,高2.6米,翼展9米,空重仅有1.5吨,比二战时期的主力飞机都小一号,但其速度可达450千米/小时,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主力战机的速度高出100千米/小时左右。伊-16装有20毫米机炮和7.62毫米机枪,是最早配备机炮的战机之一。在速度和火力上占有双重优势的伊-16马上装备了苏联空军,与适于低速盘旋缠斗的伊-15搭配作战,战果卓著。
??现代战机鼻祖
??伊-16不仅性能优异,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它首创了多种重要设计,从中可以直接窥视到现代战斗机的身影。
??首先,伊-16采取了悬臂式下单翼。在此之前,飞机大多使用双翼布局,机身两侧各伸出上下并列的两个机翼,中间用支柱和张线相连,这是因为早期飞机多用木材和蒙布制造,自重较大,加上发动机功率不足,不得不采用较大的机翼总面积来提高升力。然而,随着飞机速度的提升,两个机翼和支柱所带来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严重妨碍了飞行员的空中视野。美国波音公司率先在p-26战斗机上尝试了单翼,但仍需要机翼上下方与机身连接的支撑钢线来维持机身结构,依旧增加了飞行阻力。伊-16则彻底取消了这些零件,只有两个干净的机翼从机身上延伸出来,好像向两侧平直举起的双臂一样,从而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自此,双翼飞机也基本告别了战机舞台。
??其次,伊-16使用了全封闭式座舱。早期的战斗机飞行员都坐在一个敞开或半敞开的座舱里面,有些机型在面前增设一个玻璃风挡。可以想象,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疾风、高空带来的寒冷等不利条件都会对飞行员产生极大的影响,更别说天气恶劣的时候了,因此,他们不得不以牺牲视野为代价而带上挡风眼镜,以牺牲灵活性为代价而穿上厚厚的飞行服。然而,所有这些对抗措施都不如伊-16所设计的全封闭式驾驶舱,后来的机型还增加了有利高空飞行的供氧设备,飞行员再也不必承受露天驾驶的痛苦,可以舒适地驾驶飞机进行空战。为了进一步保护飞行员,伊-16还为驾驶舱增设了防护措施,在座位后面安装了一块防弹钢板,后来还使用了防弹玻璃座舱罩,大大降低了空战飞行员的伤亡率,可谓是最人性化的创新。
??此外,伊-16还首次使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之前的飞机起落架是固定不动的,与双翼机上的翼尖支柱一样,是飞机速度提升的重要阻碍之一,而且如果起落架在空战中受损,飞机降落还要承担更多风险。伊-16设计的起落架可手动收回,起飞后,飞行员摇动手柄40余次,将起落架收回机翼,降落时松开手柄,起落架便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放开。虽然方法繁冗原始,但实现了机身的光滑平整,有利于飞行速度的提升。
??悬臂式下单翼、全封闭式装甲驾驶舱、可收放式起落架在今天看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结构,甚至是我们心目中战斗机的标准元素,但这些都是在80年多前由波尔卡波夫在伊-16上率先实践的。此后,战斗机几乎无一例外地沿袭了这些重要设计,我们不得不敬佩波尔卡波夫的天分和伊-16的鼻祖地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作战初期,以佛朗哥为首的国民军得到了纳粹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德国支援的ju-52运输机运送了大量兵员和武器,西班牙共和国军老旧的nid-52歼击机完全不是德国he-51战斗机的对手,眼睁睁地看着德机在天空畅行。11月15日,苏联政府派出了航空志愿队支援共和国军,475架伊-16成为主力战机抵达西班牙,同伊-15一起配合作战,迅速夺回了空中优势。直到1938年,德国将时速超过500千米的大马力型me-109送达西班牙,空战局势再度扭转。
??伊-16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价格低廉,各型总计生产7500架,是20世纪30年代产量最高的战斗机。虽然伊-16在1940年以后的二战中已经无法对抗各国配备的更先进战机,但它作为一种承上启下、富有诸多重要创新的过渡机型,见证了苏联航空工业腾飞的开始,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机。
??1.5 me-109:德意志之鹰
??me-109(bf-109)歼击机作为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使用的主力歼击机,从二战爆发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从欧洲战场一直飞翔到非洲战区,几乎参加了德军所有战斗,是德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劫后重生
??一战结束后,饱尝德国飞机和飞行员之苦的协约国再也不希望看到那支强大的德国空军,于是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禁止德国制造各种飞机,并取消德国空军。德国约1.6万架飞机被交出或销毁,飞机制造业被迫终止。然而几年后,曾经为此弹冠相庆的协约国就忘了疼,慢慢放松了对德国的限制,允许其发展一些民用机型,苏联甚至与德国在飞机制造方面展开了合作。德国的航空工业依靠过去强大的技术储备,在强烈的复仇主义民族情绪中逐渐复兴。
??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开始了军备大扩张。希特勒死党之一戈林在一战期间曾为一名王牌飞行员,二战期间成为纳粹德国的空军元帅,此时则成为建设空军的中坚力量。于是,飞机制造厂纷纷恢复生产,各种军用飞机的研制也被列入日程,ju-87、he-111、hs-123等二战主力机型都在1935~1937年定型生产。me-109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me-109由巴伐利亚公司飞机设计师梅塞斯密特主持研制。虽然在过去10余年间,德国航空业的几近停滞,而国外航空业正蓬勃发展,梅塞斯密特仍然依靠着自有积累和国外资料,于1935年7月研制出样机。在试飞时,该机成功地向右做了21次盘旋上升,再向左做了17次,并从7500米的高空垂直向下俯冲,在接近地面的一瞬间改向升空。这些惊险的特技动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风光无限
??me-109长8.8米,高3.6米,翼展9.8米,为全金属结构,配有一台活塞发动机及一副3叶螺旋桨,在速度上达到了活塞螺旋桨式飞机的最高水平,可达600千米/小时以上,而且其卓越的爬升能力超越了同时代所有歼击机,飞行性能在二战期间名列前茅,能进行高难度的水平盘旋及垂直机动,而且不易陷入螺旋状态。因此,该机在高速性和灵活性两个歼击机最重要指标上都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此外,me-109设计合理,结构坚固,工艺简单,因此成本较低,非常适于大批量制造,这些正合德国当局的胃口。新成立的德国空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选定为新一代战斗机。事实也证明了梅塞斯密特的远见卓识。虽然以英美为首的同盟国拥有德国数倍人口、资源与国力,但无论是在战争初期还是战争末期,me-109在西线对英美和东线对苏联的战场上,都没有丧失数量优势。
??me-109相继推出a、b、c、d、e等各型,共计生产3.3万架,占德国二战时期全部战斗机数量的60%。其中,1941年推出的g型时速高达619千米,航程720千米,飞行高度达1.2万米,装有2挺13毫米口径机枪和3门20毫米口径机炮,生产2.16万架。
??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空呼啸着苏联和德国、意大利的各种战机,其中苏联凭借性能优异的伊-15、伊-16夺取了空中优势。然而,到了1938年,天空中出现了时速超过500千米的德国me-109,它们经常组成双机或4机编队在空中巡逻,好像凶猛的老鹰一样击落了一架架曾不可一世的苏联飞机,制空权随即回到德国手中。
??在二战初期,me-109的技术性能明显超出了其他各国的主力战机,而且德国的战争对手们多为挪威、丹麦等小国,空军本就较为虚弱,因此取得了节节胜利。在1939年9月的波兰闪击战和1940年5月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作战中,me-109完胜对手的pzl、福克、莫拉纳索尔尼埃、德瓦丁内、“飓风”、寇蒂斯“鹰”等各色战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me-109也造就了二战中德国多位王牌飞行员,如埃里希哈特曼曾驾驶me-109击落敌机352架,格哈德巴克霍恩战绩为301架,京特勒尔、瓦尔特诺沃提尼、威廉巴茨等飞行员都击落过200架以上敌机……
??优势丧失
??me-109的风光无限在1940年7月德国攻击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终结了。
??首先,英国已经配备了性能上与me-109不相上下的“喷火”式战斗机,面对远程奔袭的me-109,可谓以逸待劳,因为后者需要穿过英军严密的对空雷达探测系统,已经占不到很多便宜。其次,me-109固有的航程缺陷在跨越英吉利海峡后凸显出来。从法国起飞的me-109在理论上仅能在英国上空停留短暂的时间,而实际情况下,为轰炸机护航的me-109无法采用最佳的航线、高度和速度,在天气恶劣时需要绕云飞行,遇到战斗时耗油量也需要增加,受伤的飞机返航时几乎全部被海水吞没。更为不利的是,损耗严重的me-109得不到有效补给,梅塞施密特公司每月最多能提供200架me-109,而英国每月能生产出440~490架战斗机,德军很快失去了数量优势。
??在此期间,英军还采取了“田忌赛马”的战术:尽量回避与性能相似的me-109缠斗,直接攻击自卫能力薄弱的轰炸机。一时间,德军轰炸机大损,无法实现空袭英国的战略构想。于是,德国开始使用me-109挂弹执行轰炸任务,在初期确实收到了奇效。7月成功攻击了英国舰队,8月又轰炸了英国海岸的雷达天线塔和内陆的马特鲁斯哈姆战斗机基地,9月还成功偷袭了伦敦市区。可以想象,智商正常的英国人很快就识破了德军的伪装,再也不会轻视那些身材娇小的战斗机,而负重的me-109在灵活性和速度上大打折扣,变成了英军的“肥肉”,这种“轻型轰炸机”战术也告一段落。
??到了1940年以后,同盟国相继研发出时速超过600千米的新型歼击机,me-109的空中优势进一步缩减,甚至完全消失。
??例如,在1941年6月22日开辟的对苏东线战场上,德军投入了上万架me-109。当时,苏军的主力战机伊-15和伊-16在me-109面前毫无反击之力,第51战斗机联队仅在开战当天就击落苏军飞机114架,第54战斗机联队在开战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击落苏军飞机623架。凭借着突然性和飞机性能优势,德国空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夺取了制空权。此时,苏联已经研制出可与me-109匹敌的拉-3式歼击机。面对德军的猖狂,愤怒的苏联人马上加速了拉-3的生产,并相继研制出拉-5、拉-7超越me-109的机型,最终将德国人从苏联上空彻底赶走。
??德国人也不甘示弱,想出各种方法扭转颓势。为了对抗袭击德国本土的轰炸机,他们曾在me-109上装备可自爆的250千克炸弹,在轰炸机上空1000米处投掷,成功炸毁了几架同盟国飞机,但这种粗糙的方法无法准确掌握投弹时间、高度及引爆时间,命中率非常有限,反倒限制了战斗机本身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很快就被放弃了。后来,德军又在me-109上加装210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对轰炸机进行弹幕轰击,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为了进行夜间作战,德军借助探照灯使me-109冲击敌方的夜航轰炸机,并成立了夜战联队,但这种战术依旧过于原始,根本无法适应复杂的气象条件或作战环境。
??与二战末期的纳粹德国一样,me-109最后的反抗收到的成效越来越可怜,盛极一时的“德意志之鹰”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衰落而消亡,三万余架me-109多在战争中消耗殆尽。随着战斗机的更新换代,me-109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世界头号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
??埃里希哈特曼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歼击机飞行员,曾击落过352架敌机,可谓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哈特曼于1922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魏斯扎赫城,自幼热爱飞行,14岁开始驾驶滑翔机,1939年加入德国空军。参战初期,哈特曼表现平平,甚至错误百出,险些丧命。但从1942年末开始,他突然开了窍,很快便取得了惊人战绩。1943年8月17日,哈特曼击落了个人的第80架敌机,10月29日击落了第150架,1944年7月1日击落了第250架,8月24日击落了第300架。
??苏联曾悬赏1万卢布索取哈特曼的人头,然而毫无结果。哈特曼曾在自己的me-109机头上涂上一个好像黑郁金香花心的箭头,苏联飞行员称其为“南方黑色魔鬼”,一见到这个标志就望风而逃,竟使哈特曼一度没有对手,被迫与队友更换座机才能继续战斗,结果,任何登上特殊标识的飞行员都失去了接敌机会,最后,哈特曼只好将其擦掉。
??哈特曼的战绩多在德国军事态势转劣的二战后期取得,战果中还包括数架问世于二战末期、性能上完胜me-109的美制p-51战斗机。能在如此险恶的空战中全身而退,充分显示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静沉着和个人技术的无与伦比。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那天,他击落了第352架敌机,之后被苏联判处25年徒刑。
??1955年,西德总统在访问苏联期间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和一项一般协定,以此换回了哈特曼。而立之年的哈特曼重新回到了重建的西德空军,在奥尔登堡战斗机飞行学校担任副校长,成为第一支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的指挥官,直至1970年9月退役。
??1.6 “喷火”:不列颠的守护神
??提到二战空战,规模最大的要数1940~1941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纳粹德国出动了欧洲战场上的4000余架飞机,倚仗当时在各大战场上风头出尽的me-109,妄图一举摧毁英国防御体系。此役最终以德国惨败而告终,其中的头号英雄就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唯一一种能与me-109抗衡的歼击机。
??民间英雄的幸运诞生
??二战之前的英国已经不再是称雄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与遭到扼杀之后又顽强崛起的德国航空业相比,英国好像忘记了一战期间经历的“福克式灾难”和对德国空军的惧怕,对国防工业毫不重视,飞机制造方面日益凋敝,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时速竟然不及300千米。对此,英国航空界的有识之士心急如焚,在没有政府要求和支持的情况下,以“民间”方式研究新型战机,超马林飞机制造公司和霍克飞机制造公司相继推出了“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
??“喷火”式战斗机由超马林飞机制造公司的雷金纳德米切尔设计。米切尔是一代天才设计师,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设计了超马林s5型水上单翼轻型机,时速达到500千米,几年后又发展了s6型飞机,时速超过640千米。“喷火”式战抖机就是以s6为基础进行开发而来,于1936年3月5日试飞成功,速度达到554千米/小时,爬升率达到762米/分钟,一步跃入世界最快战斗机行列,也终于得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重视,英军于1938年9月开始配备“喷火”。
??“喷火”基本型长9.1米,高3.5米,翼展11.2米。与me-109的简单粗犷不同,“喷火”的设计非常精致,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属于一流战机。该机装有一台罗尔斯-罗依斯最新型pv-12大功率水冷活塞发动机,在当时是货真价实的名牌产品。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半纺锤形的机头和气泡形座舱不仅看上去优雅美观,而且减小了飞行时的正面阻力,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视野。其独特的椭圆平面形悬臂下单翼空气动力性能优良,里面可容纳枪炮、燃油和主起落架,虽然设计与制造费时费力,但大大提升了飞机的速度。
??然而,此时的英国领导人正奉行消极的“绥靖主义”,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沆瀣一气,能在二战之前赶制出“喷火”实在是让人感到庆幸。战史学家亨利莫尔说:“说实在的,大不列颠之所以能拥有堪与me-109相匹敌的战斗机,完全归功于少数有远见的皇家空军军官和爱国人士的努力。”
??初露锋芒
??雪藏的“喷火”终于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上空露出锋芒。
??1940年5月,德国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炸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随即攻入法国,到了5月27日,近40万英、法、比联军挤在陆路已经被隔断的敦刻尔克港口地区。德国空军已经瞄准了敦刻尔克,遮天蔽日的机群在27日一天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为了挽救这些军队,英军动用了一切力量,包括唯一能与me-109抗衡的“喷火”战斗机。
??与me-109相比,“喷火”在航程、装甲、俯冲时的供油等方面稍逊一筹,但在最大速度、火力强度、飞行机动性方面遥遥领先。口吐火蛇、身姿灵巧的“喷火”上翻下跳,从四面八方对德国的轰炸机及护航机群进行围追堵截。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勇敢地与德机纠缠战斗,使德军领教了“喷火”的威力,有效拖延了德军的地面攻击,最终以100余架飞机的损失使20万英国士兵和13万法国士兵乘船逃离虎口。
??猎杀“德意志之鹰”
??1940年7月爆发的不列颠空战对英国来说可谓生死攸关。当时,英军仅剩700架歼击机和500架轰炸机。针对德国的大举来袭,英国再度投入了全部家当。当穿过英国雷达防空体系的德军飞行员发现身后的“喷火”时,无不感到惊恐万分。经过敦刻尔克空战的德国飞行员都知道,me-109在“喷火”面前很难占到什么便宜。速度和机动性都占有优势的“喷火”非常适于高速接近敌机实施打击,其航程不足的问题在本土作战中则无关紧要,而长途奔袭之后的me-109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油料,空中很难躲开灵巧的“喷火”,受伤之后虽不致坠毁,但难以回到几百千米以外的基地,处处都显得十分被动。
??在1940年8月15日的英格兰空战中,英国约1000架战斗机与德国约2000架飞机展开空战,一举损毁了400余架德机;在8月24日开始的“千机大轰炸”行动中,德军又有380架飞机被击落;9月15日,300架“喷火”和一批“飓风”战斗机与德机空战,在20分钟内就摧毁了德国的轰炸机编队。德国的王牌飞行员赫尔穆特奥斯特曼中尉在不列颠空战后感叹:“‘喷火’式战斗机非常灵活,适合飞特技,翻筋斗、做横滚都很拿手,并能在做这些特技的同时进行射击。可把我们吓坏了。”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飞机战损915架,28%为“喷火”;而德军则损失了约1733架,另有943架受伤。
??不列颠一役使“喷火”威名远扬。如果没有空战的胜利,英国本土恐怕难逃纳粹德国的魔爪,二战进程也将改写。英国首相丘吉尔感慨道:“人类历史上从未有那么少的人拯救过那么多的人。”随着战争的深入,“喷火”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欧洲、亚洲、非洲等战场上,成为德国、日本战机的克星。英军飞行员还利用“喷火”开创了各种战术战法,与其他飞机组成空中编队相互掩护,协同攻击,不仅有力地摧毁了轴心国在制空权方面的优势,还大大改变了空战面貌。
??“喷火”战斗机在二战中又经历了多次改进,在1947年英国本土生产线关闭之前,各型共计生产2.5万余架,被评价为“世界航空史上名机中的名机”,是活塞式战斗机的巅峰之作。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喷气式战斗机逐渐淘汰了活塞式战斗机,“喷火”淡出历史舞台。鉴于“喷火”的赫赫战功,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为其专设了一间陈列室,长期摆放一架机头高昂,准备随时冲天的“喷火”战斗机,每年的9月15日,“喷火”还要在伦敦上空进行庆祝不列颠空战胜利的飞行表演,可见英国人对“喷火”的感情之深。
??1.7 苏维埃的拉式奇迹
??拉式战斗机是由拉沃奇金、格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联